一舞倾城,再舞倾国。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以翩若惊鸿的舞姿、美轮美奂的舞台,将传世名画《千里江山图》演绎得淋漓尽致,也点燃了人们对东方美学的热情。
现象级爆款背后的文化密码
公元1113年的汴京皇城,18岁的画院学徒王希孟接过宋徽宗亲赐的宫廷颜料。他轻挥画笔,点染出流传千古的青绿。这是取自孔雀石、蓝铜矿,这千年不褪色,12层叠加,染出了层次分明的山体,最厚处达0.3毫米,堪比壁画工艺。
千年之后的2021年,一曲暗合着千里江山图的《只此青绿》一卷江山入舞来。
它以王希孟的《千里江山图》为蓝本,通过舞蹈活化千年青绿山水。故宫博物院授权合作,学术顾问团队深度参与,确保文化细节严谨性。
MK体育恩波利合作伙伴2021年首演即成现象级作品,2022年央视春晚选段引爆全网,开创"文物活化舞蹈剧场"新范式,被称"移动的《国家宝藏》"。这支惊艳全世界的舞蹈里究竟藏着怎样的密码?让我们来看看。
舞者服装从石青、石绿到赭石渐变,复现古画矿物颜料质感。裙摆层叠如山峦皴法,转身时12幅裙裾展开,暗合画作12米长卷结构。可谓青绿幻化般的色彩炼金术。而耀人眼目的舞者的高耸发髻也藏着玄机:造型取自宋代"危髻"传统,结合山石轮廓,静止时如峭壁,舞动时似飞瀑。
再看看这些舞者的动作,制绢、制墨、制笔等工艺舞段,将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身体语言。织女抖绢如云气升腾,磨石人踏地动作模拟古法研磨矿物颜料。
他们拟态山魂。"静山式"下腰动作模拟山势险峻,"青绿腰"后仰90度定格,复现画中悬崖笔意。集体舞段以0.5倍速控制肌肉震颤,展现山体在时光中的微妙位移,暗合中国画"气韵生动"美学。
他们在五重时空里,展卷人(现代)、王希孟(宋代)、篆刻人、织绢人、磨石人、制笔人六重时空并置,构建出东方特有的非线性叙事。
单排为"一峰独秀",双排成"双峰对峙",三排变"群山列阵",暗含着道家"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"的宇宙观。
古画DNA+当代剧场语法+数字科技=新东方美学范式,这就是《只此青绿》里的东方美学密码。
《只此青绿》的火爆并非偶然,它契合了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审美需求和精神渴望。它的成功证明: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,不是给古董镶金边,而是用当代艺术语言重写文化基因。当舞者的裙摆扫过千年时空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宋朝山水,更是一个民族审美精神的DNA螺旋。
千里江山图中的东方美学
《千里江山图》不仅是绘画艺术的巅峰之作,更是东方美学的集大成者。这位被皇帝赵佶评价"其性可教"的天才少年,在绢本上落下第一笔石青色时,或许未曾想到,这幅长11.9米的青绿长卷将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绝唱。
近景石青冷峻,中景石绿温润,远景赭石朦胧,演绎出了“三远法”的空间哲学。青绿山水,色彩明丽,层次丰富,展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。高远、深远、平远相结合,营造出壮阔的山水意境。 画中人物、建筑、舟船与山水融为一体,87座屋舍中,江南水榭与北方楼阁并存,暗示北宋南北文化交融。768个人物,渔夫撒网弧度、樵夫捆柴方式,皆严格符合《营造法式》记载。29种植物中,临水红蓼与山间青松错落,暗合着阴阳平衡之道,体现出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思想。
色彩、构图、意境之美,可谓千里江山如画,让人独美其美,沉醉不知归途。画卷左上角破损处,暗藏蔡京题跋:"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。希孟年十八岁,昔在画学为生徒..."。这段被后世多次裁切装裱的文字,如同破碎的时光胶囊,封印着三个关键信息:1113年5月26日,王希孟受教于宫廷画学,宋徽宗亲自指导创作。
王希孟在完成巨作后神秘消失于史册,如同《千里江山图》右下角那艘驶向留白处的孤舟。这幅凝结着少年心气的青绿长卷,始终在提醒世人:最动人的江山,不在庙堂之高,而在一个十八岁少年敢用整片山河作画的勇气里。
东方美学的“文艺复兴”
2017年故宫特展引发"故宫跑"现象,2022年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用身体转译色彩基因。当现代展卷人与古代画师在剧场时空相遇,这幅沉睡千年的青绿山水,正在完成从物质遗产到精神图腾的蜕变。
《只此青绿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艺术形式,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。将东方美学元素融入现代设计,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。以东方美学为核心,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IP,推动文化产业发展。
《只此青绿》的成功,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提供了宝贵经验,也预示着东方美学即将迎来“文艺复兴”。
《只此青绿》的火爆出圈,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,更是一次文化觉醒。它让我们看到,东方美学并非遥不可及,它可以走进我们的生活,融入我们的时代。
那么,你如何看待《只此青绿》的火爆现象? 你认为东方美学应该如何创新发展?
留言框-